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

從內彈道學原理分析勇虎戰車砲膛炸之可能成因



從內彈道學原理分析勇虎戰車砲膛炸之可能成因  by鐵必制

近日在北部鑑測中心發生勇虎戰車砲膛炸事件,
按目前有限的資訊試著從學理上分析膛炸之可能成因。

因為膛炸是發生在第二發射擊時,應該可以排除以下情況:
1.砲膛內有異物(砲管內有通砲布之說)
2.砲膛內有火藥渣、鏽蝕、油垢過量堆積
3.砲管溫度過高
4.彈藥在烈日下長時間曝曬

由於尚無法確認第一發射擊是否完全正常,抑或有異常而未被發現,
暫先假定第一發射擊是屬完全正常而無異常。

對於「砲管彈性系數疲乏」等歸諸砲管機械力學性能的說法都先持保留態度。
如果是砲管疲乏的話怎麼第一發不疲乏,第二發突然就疲乏了?
依照現代對砲管膛炸事件的累積研究,
就算有砲管機械力學因素在內,也可能只是次要因素而非主要因素。

火砲膛炸並不全然是砲身材料的缺陷或是結構以及操作方面的原因,
更可能是由於偶發性異常壓力波的緣故。
射擊時發生異常壓力波會使發射藥「燃燒轉爆轟」,造成砲身膛炸。
一旦射擊時發生「燃燒轉爆轟」,其爆壓強度可以甚至達到10000MPa,
遠遠超過任何砲管機械上的極限強度。
這時對砲管機械力學上的一切探討都是毫無意義。

「燃燒轉爆轟」大致經歷四個階段:
一、穩定平行層燃燒
二、快速對流燃燒
三、低速不穩定爆轟
四、高速穩定爆轟

正常射擊時發射藥是處於「穩定平行層燃燒」階段,
只有在特殊情況下,發射藥才會進入「快速對流燃燒」之後的階段。

如果發射藥結構設計正確,生產製造無重大瑕疵(先假定如此),
射擊時發生發射藥「燃燒轉爆轟」的可能原因有:
1.中心傳火管發生堵塞
2.發射藥在射擊前因外力而碎裂
3.發射藥發生水解老化現象

其中最有可能的是發射藥發生水解老化現象。
戰車砲發射藥需要承受射擊時的高壓而有相當的力學強度,
並不是那麼容易碎裂。
依照美軍經驗總結,
膛炸一般發生在彈藥長期儲存於高溫、高濕還有沿海環境中,
發射藥又未另外做好完全隔離密封的情況下。
發射藥處於高溫高溼環境下會加速水解老化的進行,
而台灣正好就是高溫高溼的海島,如果保管不周或存放過久,
都會增加因發射藥水解老化而膛炸的機率。
且依照國軍慣例,實彈射擊多是兼有消耗老舊彈藥的附帶目的。
本次事件實在很難令人不去懷疑彈藥老化的因素。

2 則留言:

王尊平 提到...

一般戰車砲彈(穿甲彈/高爆彈/曳光彈)發射藥是密封填裝在後方藥筒內,彈頭發射後藥筒隨之燒盡,受潮可能性極低。

鐵必制 提到...

105mm M68戰車砲是使用金屬藥筒而非可燃藥筒。
能作到完全密封不受潮的藥筒目前尚不存在於地球。
想要提高彈藥保存的可靠性還需另外充氮隔離密封。